福建省侨联>> 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福建土楼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1-10-11 10:28:52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分享

福建土楼是伴随客家民系形成而产生,是客家先民在特定的历史、自然环境下将从中原携带过来的生土夯筑技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产物。以其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区全、内涵丰富著称于世,其所蕴含的以客家精神为内核的客家文化(包括客家学、建筑学、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美学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福建土楼已经成为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2008 年7 月7 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福建土楼之永定高北土楼群.jpg

福建土楼之永定高北土楼群

福建土楼博物馆是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区委区政府充分考虑并运用福建土楼这一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而打造的世界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同时也力图将其打造成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和重要的客家文化研究展示中心等。

福建土楼博物馆建设和布展时因地制宜,外观上采用客家土楼五凤楼的形制,造型庄重典雅、蔚为壮观;布展时基本陈列定名为“客家梦·土楼情”,既展示福建土楼及其建造工艺,又展示客家人和客家文化,做到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展陈第一部分“文化瑰宝”展示了福建土楼的建筑之美和文化之美;第二部分“源远流长”展示了客家民系的形成和土楼的产生、发展、传播、巅峰以及建造工艺;第三部分“薪火相传”展示了灿烂辉煌的客家土楼文化;第四部分“梦中故土”展示了漂洋过海迁居境外或海外的客家人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及其对家乡的关注和贡献;第五部分“守望家园”展示的是当地政府和群众对福建土楼的守护、传承和运用。

福建土楼博物馆外景.jpg

福建土楼博物馆外景

永定是土楼之乡,也是著名的侨乡。永定客家人远渡重洋侨居海外历史久远。明成化十四年(1478)永定建县前,就有溪南里芦竹(今仙师乡芦下坝)卢姓人出国谋生。从清雍正、乾隆年间至民国时期,大量永定人为了生存,逃往东南亚各地,总共形成三次出国高潮。据不完全统计,永定目前户籍登记人口约45 万,而播迁海外的人口已高达20 多万。

永定客家人迁徙海外的落脚点主要是东南亚各地,侨居缅甸、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的人数最多。这些永定客家人在当地艰苦奋斗、创立家业,涌现出不少商界和政界巨子,最有代表性的有万金油和报业“双料大王”胡文虎、“胡椒大王”胡泰兴、“锡矿大王”胡子春等。为此,福建土楼博物馆专门开辟一个单元“行走天下 四海为家”对这些代表性人物进行重点展示。

行走天下 四海为家.jpg

行走天下 四海为家

万金油和报业“双料大王”胡文虎

胡文虎(1882—1954),祖籍福建省永定县金丰里(现下洋镇)中川村,是著名爱国侨领、客属领袖,誉满中外的大企业家、大慈善家,号称万金油和报业“双料大王”。

胡文虎父亲胡子钦是侨居缅甸的中医,在仰光开设永安堂中药铺。1908 年,胡子钦病故,留下岌岌可危的缅甸仰光永安堂国药铺。因其信佛,平日行医时多施药济贫,因此离世时非但没有积蓄可分配,还留下了一笔债务。

胡文虎展示.jpg

胡文虎展示

26 岁的胡文虎典当了妻子郑炳凤的一对金脚镯,完成了胡子钦的身后事,随即与弟弟胡文豹商定要重振永安堂。胡文虎之母拿出了自己的平生积蓄,支持胡文虎兄弟的家族振兴大计。妥善安排好永安堂的日常经营事务后,他只身前往香港,善思求变,每日工作近20 个小时,在香港短暂停驻后,他在财富上就小有斩获,还清了父亲欠下的债务。胡文虎随后又到中国内地、日本考察,希冀为永安堂谋求更大发展。考察结束后,胡文虎回到仰光与胡文豹实施中药改造计划。1910 年,胡氏兄弟制造出了以万金油、八卦丹、清快水、头痛药为主的虎标良药,很快风靡东南亚。因当时东南亚一带瘴疠弥漫、蚊虫肆虐,虎标良药很快占领了东南亚市场。深耕缅甸市场10 年后,胡文虎开始了永安堂的全球扩张之路。1921年,泰国暹京分行设立。1923 年,设立新加坡分行,短期内使虎标良药的销售量大增。胡文虎顺势而为,于1926 年将虎标良药总厂由仰光迁往新加坡,谋求虎标良药的第二次发展机遇。

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商业嗅觉极其灵敏的胡文虎,从中看到了虎标良药的发展契机。一边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创办分支机构,一边在中国各地借势扩张。特别是1929 年建立上海分行后,胡文虎把商业活动重点转向了中国。1938 年,据当时的统计数据,胡文虎名下的财富已达3000 多万美元。

为配合虎标良药的行销,早在20 世纪初,胡文虎便开始他的办报活动。1908 年,他在仰光集股合办《仰光日报》。他独资兴办的第一家报纸是1929 年1 月在新加坡发刊的《星洲日报》。1931 年,他又在广东汕头创办《星华日报》。1935 年初,他的第三家报纸《星光日报》在厦门出版。同年底,他在新加坡的中文晚报《星中晚报》也正式发行。1938 年8 月1 日,他在香港的《星岛日报》正式出版,此报是胡文虎“星系”报业中办得最成功的一份。1941 年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他在马来亚槟榔屿的《星槟日报》出版。抗战胜利后,他在福州创刊《星闽日报》,在上海筹办《星沪日报》。1949 年3 月在香港创办英文《虎报》。第二年,又在泰国创办《星逻日报》,在新加坡也增刊英文《虎报》。短短30 年,胡文虎成为名震东南亚的“万金油大王”和“报业大王”。

胡文虎自言:“生平做事,向来为求有益大众及良心所安,有一份力做一份事。”他一生热心公益,慷慨输将,捐巨款建学校、医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八年抗战期间,为抗日救国捐助现金逾3000 万元,并号召海外华人华侨捐资过亿,为全国之最,英国学者曾惊叹这是“巨大的天文数字”!

胡泰兴.jpg

胡泰兴

“胡椒大王”胡泰兴

胡泰兴,祖籍福建省永定县金丰里(现下洋镇)中川村,在马来亚号称“胡椒大王”,是永定华侨中下南洋创业的代表之一。

胡泰兴父亲胡育增于乾隆末年去槟城谋生,是当地大地主苏格兰人布朗氏所雇用的农业工人。后来,胡育增自己也开始种植胡椒,并逐渐扩大经营。19 世纪中叶在接手父亲的产业之后,经过一番打拼,胡泰兴不仅拥有大量椒园,还在闹市区开设商行,积累了相声的财富。由于在童年时期受过私塾教育,后又在大英义学学习英文,胡泰兴精通中英文字,社交广泛,加上平日又肯帮助侨胞,热心社会公益,成为当地著名侨领,受到当地华侨的尊敬和爱戴。1883 年,槟城成立第一届市议会,胡泰兴当选为议员,是槟城华侨中第一个参加执政的人。为了纪念胡泰兴,槟城有四条街道命名为“泰兴路”。迄今为止,广大华侨仍公认“泰兴伯”是老一辈华侨的楷模。

胡子春.jpg

胡子春

“锡矿大王”胡子春

胡子春(1860—1921),祖籍福建省永定县金丰里(现下洋镇)中川村,在马来亚号称“锡矿大王”。

胡子春父母早丧,与祖母相依为命。13 岁即随乡人远渡马来亚谋生。因出身贫苦,胡子春做事比常人勤奋,又加之秉性忠厚老实,得到矿主的赏识并把养女嫁与为妻,还慷慨赠送一座名为哈拿山的小山作为养女的嫁妆。据说,那位矿主曾经开采过这哈拿山,但是没有发现锡矿石。胡子春得到这座小山后,雇用了几个工人天天上山挖掘,奇迹出现了,这其实是一座品位很高的“锡米仓”!从此,胡子春精心打理这座锡矿山,业务日益兴旺,最后拥有矿业机构30 余处,成为东南亚首屈一指的锡矿企业家,人称“锡矿大王”。此外,还开辟了数千英亩的橡胶园和规模巨大的种植丁香豆蔻的“春园”。在最兴旺的时候,胡子春的资产约有白银一千万两,被称为“中国的财神爷”。鉴于胡子春对开发马来亚贡献巨大,影响深远,当时英国驻南洋参政大臣特封他为“太平局绅”,英皇也封他为矿务大臣。马来亚怡保埠有一条“胡子春街”,是特为表彰其功绩而命名的。

胡子春少年漂泊异邦,饱受祖国贫弱的苦难,因此救国热情特别强烈。他捐巨款修铁路,建海军,办学校,曾受到慈禧太后的接见,清廷先后封他为邮传尚书、荣禄大夫、琼崖督办。但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以后,他对清廷越来越失望,加上受到孙中山在南洋所进行的革命活动的影响,与清廷日益疏远,转而积极支持国民革命,屡次以巨款资助孙中山。胡子春热心兴办学校,尤令人钦佩的是在槟城创办中华女学,这是南洋华侨妇女教育开天辟地的创举。胡子春还非常热心华侨公益事业。最为人称颂的是创立“振武善社”,以宣传和免费供应戒烟药水,大力推动禁烟(鸦片),造福侨胞良多。此外,资助慈善事业,周济同胞同乡,被人称为南洋的“孟尝君”,连任霹雳州民政院议员和参事局参事十余年,在华侨社会中声望日隆。

 


(来源:中国侨联)
(责任编辑:福建省侨联全媒体中心)